Click into my gallery

Tuesday 3 May 2016

群发之争

一觉醒来,摄影协会群里数百层高楼攀不胜攀,就最近的几位朋友的话题忍不住说两句。
          吊丝历史达人高晓松在聊历史的时候,总喜欢这样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由人们来装扮她”。 艺术何尝没有同样的状态?!
        《蒙娜丽莎》留给世人无数的惊讶、猜忌、幻想。达芬奇同志当年画这幅画的时候的着笔动机、创意思想等永远不为人所知。也许达芬奇同学当年就是为了泡妞罢了,动机十分单纯。(此处应该对我的恶搞和亵渎艺术有笑声!!!)
          艺术从来都在感性世界的道路上飞驰,从来就没有一个“牛顿定律”来判断和约束。回望艺术史各阶段,艺术表现形式各种流派的出现多源自艺术家内心原始驱动力,没有哪个神仙皇帝逼着他们这么去改变。所以艺术是创造思想的闪耀,但是其好坏却是任由评说的,历史上无论哪位巨匠大师,都有赞许和批评共存的现象,大师之所以成为巨匠,主要还是积极的评价占了上风,并且得到了普世艺术观的认可。无论达芬奇同志处于什么样的动机和想法画了《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的确打动了世人。(达芬奇用得着泡妞么?!省略达芬奇泡妞历程一万字),并不会有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就降低了作品价值。
         回头谈摄影艺术 从19世纪法国人专门摄人灵魂的“摄影妖术”的发明,到数码相机的普及性爆发,摄影界进入了大师灿若星河的时代。费用廉价的数码照片结合电脑能让人们更方便容易地注入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修改拍摄时的不足甚至错误,这在胶片时代需要足够的化学暗房知识,且非常昂贵。世界真正从昂贵的胶片时代进入罗卜白菜消费阶段。
         从我自己个人的经历来看,当年从胶片转入数码时,用“茫然不知所措”来形容最为恰当。至少有一整年我拿着自己的数码片格外地“怀疑人生!”。那时我还在广告公司端相机,改数码后,每天都能听到设计部美院毕业的那些兔崽子们对我说“杨老师 这片子色彩冲击力不够啊!”。 我在这帮来自全国各大美院的孩子们的批评和建议声中完成了胶片到数码的转换,并自己尝试photoshop的基本操作,直至安心在加拿大做个相安无事的乡村照相馆师傅。我和我作业的评价体系比较特别不是大师和评奖团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人种以及他们携带的文化,他们评价的好坏开销的金额才是直接到我的提成。
         受到批评未尝不是件好事!听不听得不同意见是涵养,能否听懂是素养,能否进步才是修养!
        群里发烂片很正常,摄影师都是烂片堆出来的积累,没有例外。但如果你是大师了、成家了,发烂片就不对了!至少应该是符合多数人的所谓普世审美观吧!
                       卡加里村 相馆师傅 102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